EN

赫德说

  • 当前位置>网站首页 > 新闻与活动 > 赫德说

赫德圆桌派|内卷时代,我们如何把幸福感和创造力还给孩子?

寒假前,赫德/赫贤学校高端教育对话栏目“赫德圆桌派”上线,首场分享就有三位心理大咖展开了一场“如何在‘内卷’的教育环境破局”的精彩对话,相信在现在“内卷”、“焦虑”的教育环境下,可以给到很多家长思考。


青岛私立高中


2016年,徐凯文博士首次提出青少年中广泛存在的“空心病”概念,一度成为教育圈热议话题。8年后的今天,发生改变了吗?


黄岛私立小学


“今天的内卷已经超出了人们忍耐的极限” “激发孩子的内驱力,家长‘什么都不做’更重要” “父母能接受孩子比自己失败吗?”……这些犀利的话题,直指人心,直面当下,相信对家长会有很多启发,以下为讲座精华整理:


01/ “内卷“时代,教育如同一场“军备竞赛” /

“‘内卷’已经超出所有人忍耐的极限”

徐凯文:现在我们真的站在时代的节点上了,我觉得很可能今年教育就会开始改变,原因有三:

1)学生心理问题已经严重到可能超出社会所有人能够忍耐的极限了。22/23年我们调研发现: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,越是所谓好学校,心理相关问题就越严重,这两年基本上是疫情前的10倍。

2)我们调研访谈了300多个学校,许多教育从业者们也开始有反思。以前很多地方评价中学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就是清北率,这是非常疯狂的,这否定了99.9%的孩子,只看千分之一、万分之一的孩子。

3)人工智能时代来了,现在孩子拼记忆力和熟练程度永远也赢不了机器,就像150年前蒸汽机发明后,人类拼体力不是机器的对手。那么人类往哪儿走?——人工智能不能不能“无中生有”、不能出爱因斯坦、相对论、量子力学。创造性是人类独有的,但现在的教育制度恰恰摧毁了创造性。

”内卷”已经到社会忍耐程度的极限了,孩子苦,老师累,家长急,所有人都痛苦,我们要推动社会形成共识,下决心做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改革,把孩子的创造性、真正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。


青岛国际高中


《2023年度中国精神心理健康》蓝皮书显示,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,且呈低龄趋势。

“公立学校卷校内,国际学校卷校外”

李冠军:国际学校和公立学校只是“卷”的形式不一样,有些国际学校甚至比公立学校还要卷,不仅SAT、托福雅思都是工具化的考试,考试本身就把人割裂了。公立学校卷校内,国际学校卷校外。孩子几乎所有的校外时间都被所谓的素质教育占满,遇到过一个学生,女孩子身体很弱,老师建议她多锻炼、多休息,结果正是因为她身体弱,周末又增加了一节体能课,完全没有休息。

全世界大概有2万所大学,但是家长认为“值得读”的学校只有牛剑、大藤等排名高的学校。我觉得内卷是学校、体制、家长三方“共谋”的结果,大家齐心合力导致了越来越卷。


青岛私立幼儿园


教育不应该是

无意义的“买椟还珠” “急功近利”

徐凯文我觉得教育不应该是“买椟还珠”——漂亮盒子留下来了,里面真正最宝贵的东西扔掉了。真正宝贵的东西是什么?湖南师范大学的一位教授说青少年的良知有八心——恻隐心、羞耻心、孝敬、善恶心、是非心、对错心、宽容心、诚信心。我做过人性的研究,发现即便反社会人格障碍也都有良心,这就是人性本质的东西。我们做上万个学生的研究发现:空心和良心是成反比的。说得稍微稍微严重一点,就是孩子们不得不每天去做“违背良心”的事情、做“无价值、无意义”的事情,我们的孩子感受不到美好,因为这跟人性最深处的东西是抵触的,所以他们会觉得无价值、无意义。

张加贝:人的成长不是直线的,而是螺旋曲线式的,家长体会过人生有低谷。孩子成绩低谷的时候,如果一昧批评施压,孩子不能耐受低谷阶段,那TA永远就在一个很浅表的学习阶段。只有耐受住瓶颈期,承受螺旋上升的阶段,才能进入深层次的学习,深层次的学习需要研究每个学科到底是什么、背后的机制是什么,都不是买椟还珠、急功近利可以完成的。


青岛国际学校

徐凯文博士在社交媒体对2371位大学生的“丧文化”调查显示,“非常丧”和“比较丧”的比例超过20%。


02/孩子“空心”遵循“良心”是解药/

“空心病”到底是什么?

徐凯文:先分享一下我为什么会提出“空心病”这个概念。我在北大工作约20年,2000年左右,出现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基本都有原生家庭问题,但是2012年左右,我发现出现心理问题的很多孩子没有家庭创伤、学业成功、生活很不错,甚至有亲密关系,看起来什么都很好,但他们会觉得人生是无价值、无意义的,尝试了所有心理治疗方法依旧没有效果。因此,从2013年起,我们开始做全校性的调查,新生入学测评中居然有40.4%觉得人生无价值,30.4%觉得学习无意义。

“空心病”的特征往往是,一个非常光鲜优秀的学生,看上去几乎无可挑剔,但是我触摸不到他的情感,没有办法看到他该有的创造性、活力,对生命的热爱。很小的年纪,心是空的,甚至有行尸走肉的感觉。


淄博私立高中


应对“空心病”:

把孩子当做孩子,让教育回归本质

徐凯文:如果教育回归到能够让孩子去做发自内心的、富有创造力的、能自我肯定的、符合人性的东西,当教育回归到正常轨道,这些问题可能不治而愈。

具体到个案的时候,我会去帮TA一起去寻找人生价值意义最适合TA的东西,从心理学角度来说,最本质的东西一个是利他,一个是创造,还有就是做符合人性的事情,比如当孩子孝敬自己父母的时候,TA是自我肯定的,只要符合人性就会感受到美好。

李冠军:我受到积极心理学启发,和中学生做过一个活动,就是让孩子写自己的墓志铭,每次效果远超意料,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是有良知的,知道每个人都需要找到“我是谁、我存在的意义是什么、我到底应该去哪个方向”,当孩子做完墓志铭,再反推当下该怎么活着。这个活动让人向内看,而不是向外看,我觉得这可能是破除空心病的好办法。

张加贝:我觉得家长得放手让孩子和世界去交互,而不是家长作为中间媒介、传声筒、替代者去跟世界交互,不是家长告诉孩子要比爸妈优秀,而是孩子自己要做什么。


青岛国际幼儿园


03/家长“不控制”才能激发孩子内驱力/

学习的动力应来自内驱力,而非外部控制

徐凯文发自内心学习的内驱力不是人为创造出来的,而是人与生俱来的,人生来有好奇心。但是现在很多孩子从小到大都在“比”,他必然把成绩看作是最重要的东西。即使进了名校,他们会变成两种状态:一种是躺平,甚至退学;一种就是更卷,“不允许别人考得比我好,拼了命也要超过他们”,这是一种“溺水式的学习”,不是在游泳,而是怕淹死。

李冠军:心理学届流传着一个笑话:一帮小孩儿到一位心理学家门口踢足球,他们本身有内部动机——想在这里玩。如果采取控制性动作强迫他们走,孩子本性会反抗。心理学家转换了一下,告诉他们:“来踢足球奖励100块钱”。第二天,心理学家果真给了100块钱,然而到了第三天,心理学家说:“钱不多了,给50块钱。“ 到了第四天,心理学家说:“没有钱了,你们在那儿玩吧。” 结果孩子们想:没钱了,那我们为什么还在这玩呢?从此再也不到这个心理学家门口去踢足球了。

这个故事中,心理学家非常巧妙地把内部动机转变成了外部激励,把内部动机削弱了,我们每天做的很多事情也是在用外部控制性的手段,去削弱破坏孩子的内部动机。很可惜今天教育依然基本在用行为主义的方法,比如幼儿园小星星积分换礼物,在竞赛当中得了奖可以上台……都是在用行为主义的“外部控制”作激励,让孩子为了功利性的目标去学习、工作,一旦孩子失去了对活动本身的兴趣,活动变成了为了某个目标而去做的手段,这是很可怕的事情。


济南私立高中


“孩子做喜欢的事情才有内驱力”

徐凯文:曾经跟一个在瑞士读博士的朋友聊天,她研究的是古拉丁语的一个分支,是一个死亡的语言,我问她:“毕业以后找什么工作?“ 她说:“毕业后肯定失业,整个瑞士这个专业就一份工作,就是她的导师,毕业后顶多做助教,也挣不了几个钱。“我就问:“你就学一个你肯定会失业的工作,那为什么?”她说:“我喜欢。”

那一刻我受到特别大的教育,我理解了国家进步富裕对公民的意义是什么?就是你有更多选择的自由。现在的家长也有一定的经济能力,孩子的内在动力从哪来?就是做TA喜欢的事情。当中国越来越富裕以后,我们能够给孩子最好的东西是什么?就是我们现在所积累的财富,让TA有更多选择的自由。


青岛双语幼儿园


作为家长,如何激发孩子的内驱力?

李冠军最重要的是“不做”,可能反倒孩子的内驱力出来了。首先要做的是不控制孩子,有一本我认为必读的书叫《妈!这是我的人生》,作者王食欲21年发了一篇网文叫《第一代鸡娃受害者:被妈妈操控的人生,终将失控》,她在爱沙尼亚的一条船上准备结束自己的生命,觉得活着没意思,给她妈妈打了个电话,她妈妈接了电话说:“活着挺有意思的,妈不能去看你,还没办签证,现在还有工作要做”,就把电话给挂了。最后是船长救了这个女孩儿命的,因为风浪他关闭了上甲板的门。最后这个女孩通过写作自我疗愈,这本书讲的就是控制与反控制。


青岛国际初中


《妈!这是我的人生》以母女二人的亲身经历为蓝本,以双视角的创作方式,探讨教育的本质。

徐凯文许多家长犯的错误是这样的:家长本人很成功,知道自己给孩子的道路是最好的,投入所有资源为孩子铺好人生道路。很可能家长的设想的确是对的,但是孩子要做TA想做的事儿,如果做不了,TA觉得自己是工具人,不用为自己的人生负责,这样的心态能把事情做好吗?

张加贝要把控制收回来,把自由还给孩子。当父母不愿意去理解真正的孩子,孩子也拒绝和父母沟通,互动就越来越糟糕。如果孩子读自己想学的专业,并不一定百分百能成功,但如果学排斥的专业,一定很难走远。

“亲子关系是底线,不要把亲骨肉逼成仇人”

徐凯文不管孩子最后成不成功,亲子关系是最重要的,千万不要把亲骨肉逼成仇人。最糟糕的结果就是:你为他好,结果他恨你,最后亲子关系破裂了,这是一辈子的事儿。


青岛国际小学


04/ 应对焦虑,专家支招 /

“焦虑”有多严重?

徐凯文:心理学研究认为焦虑可以分为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,状态焦虑是要上台演讲所以焦虑,特质焦虑是本身就是容易焦虑的人,但是现在有第三种焦虑叫做“全天候的焦虑”——因为环境充满了压力,很多中学孩子就像惶恐的幼兽,随时准备考试,怕自己失败,所以全身肌肉紧绷着。我遇到过一位北大的来访者,成绩拔尖,但腰椎间盘突出到老年人的程度,因为他全身肌肉24小时都是紧绷的。


国际双语学校

美国杂志《时代周刊》曾将蒙克名画《呐喊》作为封面,表达焦虑扭曲的情绪。


应对焦虑第一招:

顺其自然,跟焦虑相处


徐凯文:西方心理学角度有三个方向:第一个是精神分析,去找焦虑更深层的根源;第二个是行为训练;第三个是认知,“我为什么会焦虑”,某个具体的想法导致焦虑。西方文化都是控制和干掉焦虑,比如吃抗焦虑药、情绪调节,改变引发焦虑的想法……中国文化会怎么处理焦虑呢?顺其自然,为所当为,学习跟焦虑相处,而不是干掉焦虑。焦虑来的时候,让它来该干什么干什么;当你要干掉它的时候,它变得更强大;不去管它的时候,突然发现它没了。我觉得这个思路更适合中国人。


应对焦虑第二招:

释放情绪有方法


李冠军:在和孩子相处的时候,如果觉察到了自己的情绪,可以做这样几件事:

第一步,可以做六秒钟情绪管理法,觉察到自己的情绪后深呼吸,可以闭上眼深呼吸,六秒钟后会发现情绪的强度可能降低了50%;

第二步逃离现场,和发生情绪的刺激物隔离;

第三步,要去表达出来自己的情绪,而不是情绪化的表达,比如在隔壁说:“我特别生气,特别愤怒”,情绪又降低了30%,再和孩子沟通的时候已经比较理性了。

徐凯文:咨询中发现养宠物对孩子、父母都很有帮助,猫和狗跟父母的不同之处在于“不评判”,它们不会因为表现好不好给脸色看,这真的是孩子们的抗压神器,我们可以从猫和狗那儿学到如何对待自己的孩子。


青岛私立学校


应对焦虑第三招:

家校合力,创造健康氛围


张加贝:我们非常重视孩子的身心发展,在赫德/赫贤集团的几所学校中有18位心理老师,这个师生比是非常高的。

李冠军:不管是在国际学校还是在体制内的学校,心理工作的推进很困难,因为顺应孩子们的感受在这个阶段不是最重要的事情。我们想改变,比如做PBL学习,我们在做这些尝试和改变。

我们一直都在为学校的人文环境努力,在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来去努力,营造安全、友爱、轻松的环境,我们最近做“教练型教师”的培训,希望所有老师“教书”的时候想着“育人”,和孩子建立“学习共同体”,而不是简单的老师教、学生听。同时我也想做“教练型家长”的培训,形成“家校共育”。